考研培训

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组建的回忆与思考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2018年10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将迎来40周年校庆日。从新学期开始,国科大官微携手国科大档案馆/校史馆、校友会办公室联合推出校史回顾栏目《忆》,邀请多位见证和参与国科大发展的师生,一起回顾国科大40年的历史沿革和教育发展历程。同时,留言区已开通,欢迎与国科大共同成长的你,写下心中的惦念、回忆和祝福。

编者按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1977年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发文,明确该院“自一九七八年一月一日起,财务、物资等单立户头”;1978年3月31日,国务院批复中国科学院,同意严济慈担任院长的首届领导班子,从此形成了干部任免、财务收支、资产管理独立运行的组织架构。

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试点实施。

在此背景下,中科院党组就研究生院建设发展做出了重大决定:将时名“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将分散在各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职能,按照“三统一、四结合”方针,归并到新更名组建的研究生院,同时争取得到国家教育体系的更多规范支持。

经过全院努力,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的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2001年5月正式揭牌。

2008年,在建校30周年之际,校刊《研究生院》第2期发表了中科院人教局局长余翔林教授《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组建的回忆与思考》一文,详实记叙了这段珍贵的历史。

今逢建校40周年,国科大官微在此重刊余翔林教授此文,以便师生了解这段重要往事。

本文字数:5841字

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组建的回忆与思考

1998年3月,根据中国科学院党组的决定,我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的岗位,调任中国科学院教育局局长。

1999年,教育局与人事局合并,我又担任了重组后的首任人事教育局的局长,深深感受到党组的信任与责任的重大。

在中国科学院机关任职的三年多时间中,按照党组的决策以及路甬祥院长、白春礼副院长等的指示精神,我具体负责组织和实施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组建工作,完成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体制的一场重大变革。

这是在院党组领导下,人教局、研究生院、各培养单位(研究所)广大干部、教师、科研人员、职工以及学生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我一生经历中最具有挑战性、最值得回忆的往事之一。

研究生院更名组建的时代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末,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高等教育(含研究生教育)已有了快速的发展,正处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的阶段。时代呼唤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与规模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构成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外部环境。

当时,中央已经正式批准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试点工程。由于世界正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国家创新体系”、“知识创新”等概念接踵而来,令人耳目一新,倍加兴奋。

记得在院机关大楼七层的会议室,曾多次聆听路院长、白院长等领导对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精辟见解。

路院长经常强调,“研究生队伍不仅塑造着中国科学院的未来,也支撑着中国科学院的现在”。

白院长深刻指出:“研究生队伍是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队伍中最富有创新活力的群体,是支撑中国科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经过许多次的学习、讨论、回顾和总结,我们开始认识到,整合、重组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机构和资源,为国家培养大批量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不仅可以提高中国科学院在国家高级人才培养中的社会地位,也为中国科学院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正在开展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成为知识创新工程的战略需求。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体制的重大变革暨中科院研究生院的重新组建,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展的。

玉泉路校区礼堂(2002年)

变革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我院社会价值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最高学术机构和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不仅是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也是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建院之初,中国科学院就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基本任务。

50年代,郭沫若院长亲自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70年代,严济慈副院长又兼任了我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的院长;今天(指2008年——编者注),白春礼常务副院长继承前辈的传统,担任了重组后的中科院研究生院的首任院长。

建院50多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始终坚持出成果、出人才并重的建院方针,吸收国内外有益的经验,在举办教育、培养人才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使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壮大。

到1999年底,已拥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04个,一级学科授权点36个,博士点276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22个,硕士点431个。有30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4500多位研究员、教授,2000余位博士生导师参加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工作。在读研究生已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的1500余人发展到13000多名,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研究生培养机构。

中国科学院培养的研究生表现出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对科学前沿及交叉学科的敏锐性,以及活跃的创新思维和务实、求真、团结、协作的良好素质


,为国家输送了大批高层次的人才,这是中国科学院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国科学院存在的社会价值之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知识创新试点中面临不可多得的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存在着在领导体制、培养模式、协调管理、办学条件、文化建设和提高素质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由于培养单位众多,地域隔离,研究生教育分散,缺少综合性的整体校园文化环境,学位课教学在研究所的较小体量下难以保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新世纪,把中国科学院相对分散的研究生教育整合成相对统一的研究生教育,建立全新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就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自1998年6月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和学习思考,结合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创新规划的制定,1999年12月召开的中国科学院党组冬季扩大会议明确指出:

研究生院的改革定位要与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队伍建设目标紧密结合,研究生院应成为中国科学院重要的研究生教育基地。

会议责成人教局进一步探讨研究生教育的深化改革,从而启动了组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方案探讨。党组这一重要决策,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体制的大胆改革,以及质量提高、规模发展指明了方向。

厉兵秣马,众志成城

1999年底,中国科学院党组冬季会议扩大会后,我和人教局领导班子及研究生处的吕晓澎等同志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

2000年元月,我代表人教局领导班子,向白春礼副院长汇报1999年工作总结和2000年工作计划时,提出在2000年年中召开中科院第三次研究生工作会议。根据中科院党组冬季扩大会议的精神,在原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的基础上,组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统一学位授予权,加大中科院研究生院教育体制改革,争取完全纳入国家国民教育体系,以适应创新工程试点中队伍建设的新要求。这一建议得到白春礼副院长的高度重视。

经过一个月的准备,2000年3月7日,在白春礼同志办公室


,由我汇报了关于召开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的有关筹备工作,汇报了包括组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内的改革设想和计划。参加者还有吕晓澎、郑晓年、李婷等。



白春礼副院长十分关注,提出把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扩大为中科院教育工作会议,成为中科院大办教育的一次重要的动员大会,成为推动中科院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誓师大会,一次制订中科院21世纪教育发展方针、计划的大会。



他还要求认真研究科技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对教育的新要求,研究研究生教育中的体制、机制、文化和观念的改革问题以及资源配置原则、导师制度、研究生教育中的中科院品牌、统一发放学位证书、组建研究生院校友会、制定教育行动计划、纳入二期创新规划等问题,为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组建确立了基本原则。

2000年5月,由于当时的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的常务副院长冯克勤教授调到清华大学工作,党组经考核,调中科院计算所原所长高文教授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以推动研究生教育的体制改革。同时,我组织了人教局有关同志,草拟了关于组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框架性建议,建议的主要内容写进了即将召开的全院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报告。

2000年6月12日,中国科学院教育工作会议在上海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会上,路甬祥院长作了重要讲话,白春礼副院长作了题为《面向新世纪、大办教育、开创我院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的主报告,我代表人教局就《中国科学院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方案》作大会发言,并提交代表讨论。

会议的两个报告明确提出,为发展中科院的研究生教育,将组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并对其性质、任务、定位、体制、组织结构和“三统一”的办学原则(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统一学位授予)等作了明确阐述,得到了多数代表的支持。

2000年7月4日,根据中国科学院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及路甬祥院长、白春礼副院长指示,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筹建工作小组”,由我担任组长,吕晓澎、高文任副组长,中科院京区主要研究所的所级领导、研究生院主要部门领导及人教局职能处领导参加筹备组工作。

2000年8月,院党组夏季扩大会议上要求加快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筹备步伐,一定要办好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工作。8月28日,白春礼副院长指示,要尽快形成组建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正式方案,提交院长办公会议讨论。

此前,有关部门曾提出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更名形式组建新机构,可能会减少审批中遇到的许多麻烦,白春礼同志采纳了这一建议,并要求准备报给教育部的更名请示文件,并与财政部协商,争取国家增拨研究生院的研究生经费。

这项工作后来由当时任计财局副局长的李志刚同志克服许多困难终于完成,使得从2001年起,中国科学院年度研究生经费由财政部增拨7000万元,并将随同研究生规模的扩大逐步增加。

由于中科院研究院的组建已迫在眉睫,2000年9月,党组经慎重选择,调原团中央学校部部长邓勇教授任研究生院党委书记,之后又兼任副院长。

实践证明,邓勇同志不负众望,是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为研究生院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岚清副总理有力地推动了进程

到2000年9月、10月间,中科院研究生院筹建工作小组终于完成了三个主要报告。一个是报院党组的《关于成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报告》,另一个是报教育部的《关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报告》,同时,为了争取中央分管领导的支持,起草了相同内容的给李岚清副总理的信(吕晓澎执笔)。

令人想不到的是,9月20日报给李岚清同志关于更名组建中科院研究生院的信,一周后就有了批复,岚清同志的批示如下:“似可予以支持,请至立同志酌处”。这一批示,有力推动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组建进程。

李岚清同志的批复

似可予以支持,请至立同志酌处

在赴合肥中国科技大学考察期间,受白春礼副院长委托,由我们代表中科院与赵沁平主任,就更名后研究生院的统一学位授予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沟通。我们阐述了“统一授予、两级管理”的内涵,及研究生院与各培养单位(即各所)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的不同职责,明确了调整学位点和新增学位点的处理原则等操作层面的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之后,白春礼副院长迅速约见赵沁平主任予以确认。赵沁平主任建议就学位授予点调整及“统一授予、两级管理”的问题,由人教局向国务院学位办报一个补充说明,以便下文批复时解决“更名”中的这一关键问题。

2000年12月29日,喜讯传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管理体制及更名的批复》(学位[2000]58号文件),正式批复中科院,同意将中科院所属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将中国科学院现有的五个学部和各研究所的学位授予权,及所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全部归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并从2001年9月起,正式实施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统一授予学位。至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被正式批准成立。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后将实施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统一学位授予(即三统一);在北京的研究生院本部与分处全国各地的研究生教育基地和培养单位(中科院各相关研究院所),实行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院所结合的师资队伍、院所结合的管理制度、院所结合的培养体系(即四结合)。这就是更名后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办学方针,也是我们辛勤工作的一项成果。

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的重大突破

2001年4月7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复函中国科学院,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组建。2001年5月22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北京玉泉路校区正式挂牌,宣告成立。我曾为此专门撰文认为,这不仅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改革,亦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的重大突破。

它的本质是国家在制度化层面上,承认了国立研究机构可以设立没有本科生教育,只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研究生院,并独立招生、培养、授予学位。

事实上,这等同于宣告了我国一所大规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院大学的建立,只是人们还没有马上认识到这一点而已,它的意义也许还要经过十几年、几十年后才会逐渐彰显出来。

作为曾经是推动这一改革的参与者与见证人之一,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正如路甬祥院长在研究生院更名成立大会上所谈:为了这一时刻我们整整奋斗了20多年啊!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组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提供了优秀人力资源。同时,也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创造了新经验。

到2007年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又新增博士授权一级学科3个,在12个一级学科领域内自主批准设置了35个二级博士授权学科专业,满足了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新建研究所和西部边远地区发展研究生教育的需要。

另外,在人文、管理、法学等学科领域,以及工程硕士、MBA等专业学位授权等领域也取得突破,使研究生学位授权资源跃为全国前列。

200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规模已超过1.1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超过50%,在读研究生总规模已超过了3万人;年度授予学位人数超过6000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博士,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同时,我们以不足全国10%的在读博士比例,获得15.8%的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证明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工作的高质量。

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已形成了有别于大学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教育特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实施“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紧密依靠中国科学院国家科研院所的学术优势、资源优势,形成以北京为主体,联系和覆盖培养单位的网络式组织结构。以中国科学院的科研规模、学科实力及综合研究水平、设备、经费条件、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为背景,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和良好的学术氛围。

2.采用了“两段式”的教育模式,发挥了研究生院集中教学的优势和培养单位的科研优势,使学生直接受益,为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奠定了基础。特别是由于中国科学院在国家科学事业上的特殊地位,更有利于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快速进入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方向,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开拓视野,增强使命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3.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打破了世界上科研机构在研究生培养上不能授予学位的传统。通过贯彻实施我国高等教育法,几十年来,我国在大学以外,首先是在中国科学院逐步建立了独立招收、培养研究生,并授予学位的研究生教育的完整体系,并最终组建成立了研究生院。

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和学位制度在中国和世界的高等教育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也引起了德国、法国、俄国等许多西方国家的关注。这说明,国立研究机构可以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科技教育资源在国家范围内的优化重组,是新世纪科技教育走向合流的良好开端。

我很高兴地看到在短短七年中,由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已使中国科学院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研究生培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正在产生世界影响。

文字:余翔林

图片:国科大新闻中心资料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 - 考研哪家辅导机构网课比较好! > 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组建的回忆与思考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